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本应逐渐回暖,但因受较强的北方冷空气影响,突然降温,出现持续3 天以上甚至长达15 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2 ℃的寒冷期,对作物间接诱发或直接造成冷害的一种异常天气现象。倒春寒常发生在3-4月,正值早稻播种育秧,如遇倒春寒将直接影响早稻种子发芽、生长,致使秧苗的生理机能失调和诱发病害,最终导致烂秧死苗,既损失良种,又贻误农时。因此,倒春寒是实现水稻适时早播早插的障碍。
1主要危害
随着早稻保温育秧面积增多,烂秧死苗现象虽然有所减少,但大田直播和露地育秧仍占一定比例,倒春寒对早稻育秧往往造成以下危害:
1.1低温抑制生长
播种后遭遇长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2℃的天气,种子不能扎根出苗,出苗以后遇低温则会大大降低幼苗的生活能力,使根、苗生长受抑制或生长十分缓慢,抗逆能力削弱,严重时秧田会烂芽死苗。
1.2缺氧产生毒害
倒春寒持续阴雨造成秧田淹水缺氧环境,使秧苗呼吸作用消耗胚乳中的大量养分,特别是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其他有机肥而产生硫化氢、亚硝酸等还原性有毒物质,会直接毒害谷芽或幼苗,导致烂根死苗。
1.3光合作用弱
倒春寒由于长时间日照不足,叶绿素形成受阻,叶片变黄白色,使秧苗的生光合作用削弱或停止。处于断乳期的秧苗,胚乳养分已经耗尽,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受到抑制,易导致植株缺乏营养“饿死”,并逐渐干枯。
1.4低温久雨诱发病害
在种芽或幼苗期若低温阴雨,抵抗能力减弱,病菌从芽口趁虚侵入谷粒内,从而诱发腐生性病害,致使幼芽幼苗因养分供应不足及病菌影响而变黄死亡。
1.5温度剧变导致生理失水
秧苗受到倒春寒低温阴雨危害后,生理机能产生障碍,遇到突然转晴的天气后,气温上升快,而根系生活能力尚未恢复,吸水弥补不了叶片蒸腾消耗,表现为叶片卷曲,成青枯状“干死”,尤其在三叶期前后表现明显。
2预防措施
2.1改善土壤环境
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,促进根系发育,增加根系吸水吸肥能力,是提高秧苗抗御低温阴雨的基础。要选择背北向南、排灌方便、土质好并翻耕冬晒的地块作秧田,深耕并结合增施基肥,以加速土壤熟化,促进秧苗和根系生长健壮。基肥中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,氮肥和磷、钾肥相结合,速效肥和迟效肥相结合。基肥中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才能施用,氮肥要适当控制,尤其是地力较好的秧田,氮肥更不宜多施,适当增施磷肥,以促进根系早发。追肥要看秧苗生长状况、长势长相和天气条件施用,如果晴天多、温度高,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;温度低、多阴雨天气,氮肥要少施,有助于减轻低温阴雨的危害。
2.2把握有利时机,适时播种
根据倒春寒发生规律,按时收听天气预报,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,尽量回避严重低温阴雨天。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℃以上、最低气温不低于5 ℃时,抓住“冷尾暖头”抢晴播种,播后并保持有3~5个晴天。此外,还应做好晒种、选种、消毒、浸种、催芽等播前准备工作,使谷芽均匀壮健。
2.3直播及露地秧田以水调温
利用水传热比较均匀,遇冷时水温下降缓慢,晴转暖时也不会急剧升高温度的特点,进行灌水防寒护秧。在倒春寒到来时进行深水护秧,采取“夜灌日排”、“晴排雨灌”,调节秧田水、热、气状况。灌水要根据不同秧龄而采取灵活措施。一般播种后压种压芽,轻晒秧板至微裂,可提高土温和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,促进早扎深根,增强以后的抗寒能力。播后芽针期,若温度不是太低,不必灌水浸芽,只需保持湿润。长成秧苗后,初冷时降温不大,可浅灌秧脚水。若气温继续下降,可适当增加灌水的深度;遇到刮强劲干风时,要抓紧灌齐腰水,以防秧苗失水萎蔫。如果持续低温阴雨,灌水时间较长,要在中午气温回升时,排去积水,提高土温,更换新鲜水,以提高水中含氧量,预防根系窒息枯死。持续低温阴雨过后,天气突然转晴时,要提前灌深水,以后缓排。
2.4保温育秧,通风透气
早春育秧应大力推广各种保温育秧技术,以促进秧苗生长,培育健壮秧苗。播种至出苗膜内温度控制在35 ℃以内,气温过高时揭开膜两头通风降温,如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,每隔3~5 d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,降低膜内湿度,防止霉菌产生。通风炼苗,可以促根下扎,防止徒长和立枯病,膜内温度控制在20 ℃左右。通风和炼苗时应根据天气情况,做到晴天多炼,9∶00后全部打开,16∶00前盖好;阴天少炼,中午打开1~2 h;雨天隔日炼,中午只揭开两头换1次气,寒潮时3 d通风1次。同时,针对特殊情况,晴天大风适当少炼,久雨初晴缓炼;弱苗少炼,壮苗多炼。
2.5及时防治病害
低温阴雨天气常会诱发腐生性病菌侵害而发生烂秧,要注意及时施药防病:一要做好土壤灭菌,这是防止腐生性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;二是在一叶一心期用敌克松预防烂秧;三是秧田内一旦发现早晨叶尖没有水珠的零星卷叶死苗时,立即施药抢救。